欢迎访问 商品质量安全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商品质量常识 > 正文

赵昌文:打通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 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3-11-18 作者: 来源: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来源:《紫荆》杂志 时间:2023-08-17 09: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不久前发布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强国一定是质量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发展质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经济转型本质上是发展质量的转型,是一个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经济转型过程。经济转型是从一种经济发展状态转向另一种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状态。在国内外文献中,对转型的理解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显著变化,比如要素配置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攀升等,另一种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显著变化,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等。前者也可称为升级,后者也可称为转轨。这两种意义上的转型,其实是辩证统一的,背后的基础逻辑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尽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观察经济转型,但从本质上讲,经济转型是生产力的变革,是经济增长方式或发展方式的变化,其中必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支柱产业的替换和新旧动力的更替,这是一个国家经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转变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经济转型定义为发展质量的转型。

  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往往与工业化阶段相适应,这一过程通常是产业升级换代、产品质量提升和企业品牌创造的关键时期

  从国际经验看,已经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的过程都发生在工业化后期。早期的工业化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等,其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是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逐步完成的,经济转型自然也是一个持久而渐变的过程。尽管如此,英国在19世纪初期,美国在19世纪中后期也曾经出现了相对集中的结构调整期。德国、日本等二战后的一些追赶型国家,基本上都是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加速完成了工业化,也可称为“压缩式工业化”。观察这些国家曾经发生的故事,我们基本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重大经济转型的过程通常发生在工业化的后期,这一过程也是产业升级换代、产品质量提升和企业品牌创造的关键时期。我国同样是一个后发的追赶型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规模扩张和数量追赶。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化率等评价指标,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特别是叠加数字技术、绿色低碳转型的时代背景,未来一个时期必将是我国产业快速升级和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从数量追赶到质量追赶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能否抓住这一关键的时间节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直接会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趋势,着力提升制造业部门的质量水平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质量是一国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国制造业已经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性转变,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自2010年以来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与此同时,随着要素成本上升和比较优势变化,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越来越小,规模和数量扩张的边际收益越来越低。制造业部门进入到了一个必须不断依靠技术进步和提升产品质量的新阶段,要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当前,塑造竞争新优势,从方向看不外乎两个,一个是依靠创新拓展技术和产业的前沿边界,另一个是在已有的技术和产业边界内,持续提升质量和效益水平。影响我国制造业部门的因素,除了宏观层面的实体经济内部供给与需求、实体经济与金融、实体经济与房地产“三大失衡”外,一个关键是必须持续提升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市场信心不足会导致很多行业陷入低质量陷阱的“囚徒困境”,也就是说,企业即使能够生产出高品质商品,但消费者也不相信、不愿出高价购买,最终企业只能生产低质量产品。对此,要把重点放在规范市场秩序上,让市场能够真正起到“价格发现”的作用。在企业、市场到消费者三个环节中,企业有着很强的供给升级动力,消费者有着很强的消费升级需求,完善市场就好比是武侠小说中的打通“任督二脉”或是医学上的消除“肠梗阻”。此外,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制造业部门的质量提升要从研发设计、服务型制造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等多方面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也就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是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

  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

  近期发布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已经将建设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下一步要积极推动全社会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政府层面,树立新质量观、大质量观。所谓新质量观,就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质量观。所谓大质量观,就是从宏观上看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整个经济不存在重大结构性失衡、整体经济运行风险可控,从微观上看企业产品有市场、有竞争力,企业整体有效益,产品和服务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质量观和大质量观对政府的规划、标准和监管等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要解决好行业之间的报酬结构失衡问题,与时俱进地提高对行业企业的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加大政府采购的引导作用,鼓励在重大装备和重点工程中使用优质产品,同时加强质量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强化质量监管,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联合惩戒严重质量违法失信行为。

  二是市场层面,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商业环境。要进一步树立市场主体所应有的契约精神、诚信精神;加快形成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一分钱、一分货”;坚决改变因为地区保护等因素导致竞争不充分,为“优不胜、劣不汰”提供土壤甚至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坚决防止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形成社会资源向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和优势企业聚集的机制。

  三是企业层面,弘扬工匠精神,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我国似乎从来就不曾缺乏工匠精神,庖丁解牛、鲁班等都曾经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但是,当下确实需要呼唤重视品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回归。建设质量强国,企业必须具有对自己产品和服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价值理念。与此同时,也要大力推广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方法,深化先进质量管理工具运用,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推动创新技术应用和标准化,开展重点领域质量可靠性攻关,推进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加大力度培育自主知名品牌,促进品牌建设和业务发展相融合。

  四是社会层面,树立质量优先意识,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加快行业质量诚信自律机制建设。引导和推动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质量诚信守则规范,完善行规、行约,明确各行业诚信责任和义务。完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以及质量法律法规和执法体系,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管理格局。继续开展国家质量奖评选表彰,树立质量标杆,建立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和个人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的长效宣传推广机制。

  

  


原文链接:http://scjg.jl.gov.cn/ztzl/zlqs/202311/t20231115_883646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